Login
欢迎访问考试集-www.kaoshiji.cn 考试集,让考试更简单!懂考试,更懂你!
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

第5章试卷《发展心理学(第三版)》林崇德主编教材-人民教育出版社-2018年5月-ISBN9787107323409-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

更新时间: 2025-08-05 加入收藏 立即下载

试卷页数】:共56页/预览前10页

试卷大小4.07M

下载方式】:百度网盘

 提 取 码】:mwh1

下载地址】:https://www.kaoshiji.cn/312347xlx/968.html


教材名称:《发展心理学(第三版)

主编:林崇德

出版社:人民教育出版社

版次:2018年5月

ISBN:9787107323409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·

考试集教材配套题库介绍

一、精准匹配教材,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

二、题库核心优势

一、单项选择题(60题)

二、多项选择题(40题)

三、判断题(40题)

四、填空题(40题)

五、名词解释题(40题)

六、简答题(40题)

七、论述题(15题)

八、材料分析题(5题)

 

 

考试集教材配套题库介绍

一、精准匹配教材,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

本网站专注于为高等教育教材,提供全章节配套题库服务,完全覆盖教材知识点。题库设计严格遵循教材章节结构,助力学习者系统掌握知识体系。

二、题库核心优势 

1.题量丰富,解析详尽 

每章独立题库,总计超千道高质量试题。每题均附标准答案+逐题解析,深入剖析考点,帮助学生举一反三。  

2.灵活下载,多端适配  

支持题库下载,满足打印、笔记等个性化学习需求。配套手机在线刷题小程序,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,自动记录进度与错题。  

3. 智能功能,高效提分  

小程序智能归纳易错题型,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。限时自测,还原真实考试环境,提升应试能力。  

考试集官网[www.kaoshiji.cn]下载试题

关注微信公众号:百业先生,为您提供一站式服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第5章试卷《发展心理学(第三版)》林崇德主编教材-人民教育出版社-2018年5月-ISBN9787107323409-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(图1)

扫一扫,码上刷题

考试集,让学习更简单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第五章试卷-章节练习

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

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

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

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

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

第五节 婴儿情绪、社会性的发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一、单项选择题(60题)

1.以下关于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意义的描述,错误的是:

A.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       B.动作发展促进了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

C.动作发展是婴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手段       D.动作发展为婴儿认知世界提供物质基础

答案C

解析: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它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(A正确),通过动作婴儿逐渐认识世界(D正确),并促进空间认知(B正确)。但婴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手段是情绪和语言,而非动作(C错误)。

2.关于婴儿感知觉发展的表述,正确的是:

A.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完整的视觉敏感度       B.深度知觉在婴儿6个月时通过“视觉悬崖”实验证实

C.味觉是婴儿出生时发育最不成熟的感觉       D.听觉定位能力在出生后1个月内达到成人水平

答案B

解析:新生儿视觉敏感度较低(A错误);味觉在胎儿期已发育(C错误);听觉定位能力需数月逐渐发展(D错误)。吉布森的“视觉悬崖”实验表明,6个月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(B正确)。

3.提出“婴儿言语发展受先天语言获得装置(LAD)支配”的理论是:

A.强化说       B.转换生成说

C.模仿说       D.认知说

答案B

解析: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,婴儿天生具有“语言获得装置”(LAD),支持先天语言能力(B正确)。其他理论如强化说(斯金纳)、模仿说(班杜拉)均强调后天环境作用。

4.根据托马斯-切斯的气质类型理论,难以适应新环境、反应强度高的婴儿属于:

A.容易型       B.困难型

C.迟缓型       D.中间型

答案B

解析:困难型婴儿的特点是生活节律不规则、接受变化困难、反应强烈(B正确)。容易型(A)适应性强,迟缓型(C)对新刺激反应消极但逐渐适应。

5.衡量婴儿依恋质量的重要标志是:

A.分离焦虑的强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陌生人焦虑的出现时间

C.依恋行为系统的选择性       D.母亲离开时的反应类型

答案C

解析:依恋行为系统的选择性(如只对特定抚养者寻求亲近)是依恋质量的核心标志(C正确)。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是依恋的表现形式,但非核心标志(A、B错误);母亲离开时的反应需结合其他行为综合判断(D片面)。

6.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顺序,其正确顺序为:

A.抓握—抬头—坐立—行走       B.抬头—翻身—坐立—爬行—站立—行走

C.翻身—爬行—抓握—站立       D.坐立—爬行—抬头—抓握

答案B

解析:婴儿粗大动作发展遵循“头尾原则”,即从上到下发展(抬头→翻身→坐立→爬行→站立→行走)(B正确)。抓握属于精细动作,晚于粗大动作发展(A、C、D错误)。

7.关于婴儿感知觉发展的表述,正确的是:

A.视觉偏好在出生后2个月才出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味觉在胎儿期已具备基本分辨能力

C.听觉定位能力在出生后立即达到成人水平       D.深度知觉在婴儿12个月时完全成熟

答案B

解析:胎儿在母体内已能分辨甜、苦等味道(B正确)。视觉偏好(如偏好复杂图案)在新生儿期已存在(A错误);听觉定位需数月发展(C错误);深度知觉在6个月时通过“视觉悬崖”实验证实,但完全成熟需更长时间(D错误)。

8.婴儿前语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:

A.仅通过哭声表达需求       B.出现重复的辅音组合

C.理解简单指令但无法发音       D.词汇量爆炸式增长

答案B

解析:前语言阶段(0-12个月)的婴儿会发出咿呀语,包括重复的辅音组合(如“ba-ba”)(B正确)。哭声是出生即有的本能反应(A错误);理解指令属于语言理解阶段,晚于前语言阶段(C错误);词汇量增长是言语发生后的特征(D错误)。

9.关于婴儿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描述,正确的是:

A.气质类型完全由遗传决定,不可改变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困难型气质在学龄期必然发展为行为问题

C.气质的稳定性高于可变性,但环境可适度调整       D.容易型气质婴儿对所有抚养方式均适应良好

答案C

解析:气质具有生物遗传基础,稳定性高于可变性,但环境(如抚养方式)可适度调整其表达(C正确)。气质并非完全不可变(A错误);困难型婴儿若得到敏感照顾,可能减少行为问题(B错误);容易型婴儿虽适应性强,但仍需一致性的抚养环境(D错误)。

10.婴儿自我发展的关键标志是:

A.出现分离焦虑       B.通过“镜子测试”识别自我形象

C.模仿他人动作       D.对“自己”和“他人”进行区分

答案B

解析8-12个月的婴儿能通过“镜子测试”(触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),表明主体我(自我认知)的形成(B正确)。分离焦虑(A)和模仿(C)是社会性发展的表现;对“自己”和“他人”的区分是更高阶的自我意识(D错误)。

11.新生儿天生具备的无条件反射中,通常在出生后8-12个月逐渐消失的是:

A.觅食反射           B.抓握反射

C.巴宾斯基反射       D.莫罗反射

答案C

解析:巴宾斯基反射(脚底反射)在婴儿8-12个月时因神经髓鞘化逐渐消失(C正确)。觅食反射(A)、抓握反射(B)、莫罗反射(惊跳反射,D)通常在3-6个月消失。

12.婴儿选择性注意发展的关键表现是:

A.优先注视边界清晰的图形       B.对熟悉刺激的注视时间缩短

C.能够追踪移动的物体           D.对特定颜色产生偏好

答案A

解析:选择性注意指婴儿主动选择特定刺激进行加工,如优先注视边界清晰、对比度高的图形(A正确)。B是习惯化(记忆表现),C是追踪能力,D是颜色偏好(均非选择性注意)。

13.婴儿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研究方法是:

A.习惯化与去习惯化       B.视觉偏好法

C.延迟模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条件反射法

答案A 

解析:习惯化(对重复刺激反应减弱)和去习惯化(对新刺激反应恢复)是测量婴儿记忆和感知觉发展的经典方法(A正确)。视觉偏好法(B)用于感知觉研究,延迟模仿(C)和条件反射法(D)属于学习类型。

14.婴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掌握:

A.客体永久性       B.因果关系

C.数量守恒         D.类包含能力

答案A

解析:客体永久性(知道物体即使看不见也存在)是婴儿思维发展的里程碑,约在8-12个月掌握(A正确)。因果关系(B)属更高级思维,数量守恒(C)和类包含能力(D)是皮亚杰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。

15.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典型特点是:

A.以语言沟通为主           B.围绕物体展开互动

C.存在明确的合作行为       D.能够解决社交冲突

答案B

解析1岁内婴儿的同伴交往主要通过争夺或分享物体实现(B正确)。语言沟通(A)、合作行为(C)和解决冲突(D)是2岁后逐渐发展的能力。

16.婴儿脑发育过程中,促进神经信号高效传递的关键过程是:

A.神经元增殖       B.突触修剪

C.髓鞘化           D.神经递质分泌

答案C  

解析:髓鞘化是神经轴突表面形成髓鞘的过程,可加快神经冲动传导速度(C正确)。神经元增殖(A)发生在胎儿期;突触修剪(B)是减少冗余连接;神经递质分泌(D)是神经活动的基础,但非传递效率的关键。

17.婴儿通过“经典条件反射”习得行为的核心特征是:

A.主动操作环境以获得结果         B.对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关联

C.通过模仿他人行为进行学习       D.对重复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

答案B

解析:经典条件反射(如巴甫洛夫的狗)通过中性刺激(铃声)与无条件刺激(食物)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应(B正确)。A是操作条件反射,C是观察学习,D是习惯化(均非经典条件反射)。

18.婴儿前语言阶段已具备的沟通能力是:

A.使用完整句子表达需求       B.通过手势和表情传递意图

C.理解复杂语法结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纠正他人发音错误

答案B

解析:前语言阶段(0-12个月)的婴儿通过手势、表情和哭声等非语言方式沟通(B正确)。完整句子(A)、语法理解(C)和发音纠正(D)是言语发生后的能力。

19.关于婴儿气质可变性的典型例证是:

A.困难型婴儿在敏感抚养下减少哭闹       B.容易型婴儿对任何环境均适应良好

C.迟缓型婴儿始终拒绝新刺激       D.气质类型完全由遗传决定

答案A

解析:气质的稳定性较高,但环境(如抚养方式)可适度调整其表达,如困难型婴儿在敏感照顾下可能减少行为问题(A正确)。B、C、D均忽视环境对气质的影响。

20.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表现是学会:

A.通过哭声表达生理需求       B.用微笑回应抚养者的互动

C.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情绪       D.独立调节负面情绪

答案B

解析:情绪社会化指婴儿将情绪作为社交工具,如用微笑回应抚养者以维持互动(B正确)。哭声表达需求(A)是本能反应;区分情绪(C)和独立调节情绪(D)是更高阶的社会化能力。

21.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典型标志是:

A.抬头稳定并转动头部       B.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

C.独立行走时保持平衡       D.爬行时用手臂支撑身体

答案B

解析:精细动作指手部小肌肉的协调运动,如捏取小物体(B正确)。抬头(A)、行走(C)、爬行(D)属于粗大动作发展。

22.关于婴儿味觉发展的正确描述是:

A.出生后味觉完全依赖后天学习       B.胎儿期已能分辨甜味和苦味

C.味觉偏好在1岁后形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味觉是最后成熟的感觉通道

答案B 

解析:胎儿在母体内已能通过羊水分辨甜味和苦味(B正确)。味觉在出生时已具备基本功能(A、C错误);嗅觉是最后成熟的感觉(D错误)。

23.婴儿延迟模仿能力通常出现在:

A.3-6个月        B.6-12个月

C.12-18个月       D.18-24个月

答案C

解析:延迟模仿(对先前观察行为的重复)是婴儿记忆发展的重要标志,约在12-18个月出现(C正确)。3-6个月为习惯化阶段(A错误);6-12个月为即时模仿阶段(B错误)。

24.根据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法,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哭泣、重聚时既寻求接触又挣扎反抗,属于:

A.安全型依恋       B.回避型依恋

C.矛盾型依恋       D.混乱型依恋

答案C

解析: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在分离时极度焦虑,重聚时表现出矛盾行为(接近又抵抗)(C正确)。安全型(A)主动寻求接触且平静;回避型(B)忽视母亲;混乱型(D)表现无规律。

25.婴儿自我发展的“主体我”形成的关键标志是:

A.能使用代词“我”称呼自己       B.通过“镜子测试”识别自我形象

C.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动作         D.能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

答案B

解析8-12个月的婴儿通过“镜子测试”(触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),表明主体我(自我认知)的形成(B正确)。使用代词(A)和描述特征(D)是“客体我”发展的表现;区分动作(C)是更早的自我意识萌芽。

26.婴儿抓握反射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月逐渐被自主抓握取代:

A.1-2个月       B.3-6个月

C.7-9个月       D.10-12个月

答案B

解析:抓握反射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之一,通常在3-6个月时因神经髓鞘化和自主运动发展而消失(B正确)。其他反射如觅食反射、莫罗反射的消失时间更早(A、C、D错误)。

27.婴儿立体视觉发展的关键标志是:

A.优先注视复杂图案       B.通过“视觉悬崖”实验表现出回避行为

C.区分红色与绿色          D.追踪移动物体的能力

答案B

解析:吉布森的“视觉悬崖”实验表明,6-12个月的婴儿能感知深度并回避悬崖侧,标志着立体视觉的形成(B正确)。优先注视(A)是感知觉偏好,颜色区分(C)和追踪能力(D)属于其他感知觉发展。

28.强调“婴儿语言发展依赖后天环境强化”的理论是:

A.转换生成说       B.强化说

C.模仿说           D.认知说

答案B

解析:斯金纳的强化说认为,语言通过操作条件反射(如发音被奖励)习得(B正确)。转换生成说(A)强调先天语言装置(LAD),模仿说(C)和认知说(D)侧重其他机制。

29.迟缓型气质婴儿在敏感抚养环境下的典型表现是:

A.始终拒绝新刺激         B.逐渐适应并主动探索新事物

C.发展为困难型气质       D.完全不受环境影响

答案B

解析:迟缓型婴儿对陌生刺激最初退缩,但在耐心引导下可能逐渐适应并探索(B正确)。始终拒绝(A)是困难型特征,气质类型稳定但可适度调整(C、D错误)。

30.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:

A.合作游戏         B.平行游戏

C.竞争性行为       D.通过语言协商解决问题

答案B

解析1岁内婴儿的同伴交往以平行游戏为主(B正确)。合作游戏(A)和竞争行为(C)在2岁后逐渐出现,语言协商(D)是更晚的社会能力。

31.婴儿脑发育的关键期主要影响:

A.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       B.感知觉通道的精细化

C.运动协调能力的形成       D.社会情绪能力的萌芽

答案B

解析:脑发育的关键期(如0-2岁)对感知觉通道(如视觉、听觉)的精细化发展至关重要(B正确)。高级认知功能(A)、运动协调(C)和社会情绪能力(D)的发展贯穿整个婴儿期,但不受严格关键期限制。

32.婴儿动作发展遵循“头尾原则”的核心原因是:

A.神经系统的髓鞘化顺序       B.骨骼肌肉的发育进度

C.环境刺激的引导作用         D.遗传基因的程序性表达

答案A

解析:动作发展顺序由神经系统的髓鞘化(从头部到躯干再到四肢)决定(A正确)。骨骼肌肉发育(B)、环境刺激(C)和遗传程序(D)是影响因素,但非核心原因。

33.研究婴儿选择性注意的经典方法是:

A.习惯化-去习惯化范式       B.视觉偏好实验

C.眼动追踪技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条件反射法

答案B

解析:视觉偏好实验通过呈现不同刺激(如人脸vs.几何图形),观察婴儿注视时间差异,直接反映选择性注意(B正确)。习惯化(A)用于测量记忆,眼动追踪(C)和条件反射法(D)是辅助技术。

34.提出“婴儿通过选择性模仿习得语法结构”的理论是:

A.强化说           B.模仿说

C.转换生成说       D.认知相互作用说

答案B

解析:班杜拉的模仿说认为,婴儿通过观察并选择性模仿他人语言(如句法结构)习得语言(B正确)。强化说(A)强调奖励机制,转换生成说(C)侧重先天语言装置,认知说(D)整合多因素。

35.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“陌生情境”中母亲返回时的典型反应是:

A.忽视母亲并继续玩耍         B.主动寻求接触但迅速平静

C.接近母亲后又挣扎反抗       D.表现混乱且无法安抚

答案B

解析: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返回时主动寻求接触(如伸手要抱),被安抚后能迅速恢复平静(B正确)。忽视母亲(A)是回避型,矛盾行为(C)是矛盾型,混乱表现(D)是混乱型。

36.婴儿脑重量增长最快的阶段是:

A.胎儿期最后3个月         B.出生后0-6个月

C.出生后6-12个月          D.1-2岁期间

答案B

解析:婴儿出生后0-6个月脑重量增长最快(约从350克增至600克),之后增速逐渐放缓(B正确)。胎儿期脑发育以神经元增殖为主(A错误);6-12个月脑重增长约100克(C错误);1-2岁脑重接近成人水平但增速更慢(D错误)。

37.评估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经典方法是观察其:

A.抓握不同质地物体的能力       B.独立行走时的平衡表现

C.对移动目标的追踪时间         D.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

答案A  

解析:精细动作评估常通过抓握测试(如抓握不同大小、质地的物体)进行(A正确)。行走平衡(B)是粗大动作指标,追踪移动目标(C)反映注意能力,条件反射速度(D)与学习相关(均非精细动作评估方法)。

38.婴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关键标志是:

A.能同时关注两个无关刺激        B.对单一刺激的持续注视时间延长

C.通过转头寻找声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优先注视新异刺激

答案A

解析:注意分配指同时关注多个刺激,约在1岁后逐渐发展(A正确)。持续注视(B)是注意稳定性,寻找声源(C)是定向反射,优先注视新异刺激(D)是选择性注意(均非分配能力)。

39.研究表明,双语环境中的婴儿在言语发展早期可能表现出:

A.词汇量显著少于单语婴儿       B.对语音的辨别能力更强

C.语法错误发生率更高       D.说话时间明显延迟

答案B

解析:双语婴儿在6-12个月时对两种语言语音的辨别能力更敏感(B正确)。词汇量(A)、语法错误(C)和说话时间(D)与单语婴儿无显著差异(部分研究甚至显示双语婴儿语言灵活性更强)。

40.婴儿“客体我”形成的关键标志是:

A.能通过镜子测试识别自我形象       B.使用代词“我”称呼自己

C.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动作           D.能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

答案B

解析:客体我(社会自我)指婴儿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客体,约在18-24个月通过使用“我”这一代词体现(B正确)。镜子测试(A)和动作区分(C)是主体我(物理自我)的标志;描述身体特征(D)是更高阶的自我概念(均非客体我)。



下载详情底部广告位

文章评论

加载中~